趙薇夫婦減持阿里影業套現 8 億 半年不到收益 143%

核心提示:在阿里影業連發兩大利好股價大漲之後,趙薇夫婦在勞動節前的兩個交易日迅速減持套現了近10億港元,從去年底買入到此次減持,不到半年該筆投資收益率高達143%。

在阿里影業連發兩大利好股價大漲之後,趙薇夫婦在勞動節前的兩個交易日迅速減持套現了近10億港元,從去年底買入到此次減持,不到半年該筆投資收益率高達143%。對此,阿里影業方面對上證報表示,這是投資者的正常投資行為,公司不予回應。而此前公司公告的相關資產整合事宜仍在正常進行中。

最近一個月,正在進行“主業相關化”整合的阿里影業資產運作頻繁。繼4月8日公告將置入控股股東兩項相關資產外,又於4月22日宣布斥資8.3億元人民幣收購廣東粵科軟件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權,後者為中國最大的影院票務系統供應商之一。受此兩大利好刺激,阿里影業股價分別上漲了36%和13%,達到近一年的峰值。而就在此後不久,阿里影業第二大股東趙薇黃有龍夫婦接連兩天減持公司2.56億股,以3.9港元的交易均價計算,相當於套現近10億港元。

根據香港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2014年12月20日,趙薇及丈夫黃有龍斥資31億港元,按每股平均價1.6港元購入逾19.3億股阿里影業股份,相當於阿里影業9.18 %的股權,成為阿里影業第二大股東。

而根據港交所網站最新披露的信息,趙薇黃有龍夫婦、連同黃有龍控股的Gold Ocean Media Inc。投資公司分別在4月29日及30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減持阿里影業股票,減持額度分別達到1.92億股及0.64億股,交易均價為3.9港元。以此計算,趙薇夫婦合計套現9.984億港元。

減持之後,趙薇夫婦仍持有約16.74億股阿里影業的股票,佔比7.96%,仍是阿里影業二股東,持股比例僅次於阿里巴巴集團。截至昨日收盤,阿里影業股價為3.68港元,跌3.92%。按最新收盤價算,趙薇夫婦持有阿里影業股票估值仍高達61.6億港元。

記者昨日就此第一時間聯繫阿里影業,公司表示這是投資者的正常投資行為,公司不予回應。而該人士同時向記者證實,公司此前公告的集團資產置入仍在正常進行之中。阿里影業的注資交易將包含阿里巴巴集團的線上電影售票業務“淘寶電影票”,以及為製作電影和其他媒體內容融資的平台“娛樂寶”。而根據相關資源整合規劃,阿里影業將依附並藉助阿里集團業以完善的互聯網+生態系統,通過對電子商務、社交網絡、互動娛樂、LBS增值服務等重要業務板塊的整合和協同,構成O2O閉環的電影營銷模式。

而就在4月28日,阿里影業CEO張強在出席阿里雲與瑞雲科技的戰略合作儀式時透露,阿里影業將利用大數據分析來製作影片,拓展影視行業的商業空間。

一位A股影視上市公司高管據記者坦言,儘管阿里影業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在相關業務領域的業務旗艦”的定位已經明確,但相關資產置入仍需要時間;此外阿里影業2014年虧損近仍高達4.15億元,影視長周期行業的扭虧為盈也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趙薇夫婦此時選擇減持部分股權“落袋為安”也屬情理之中。

阿里巴巴將於北京時間5月7日發布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季度財報與2014財年全年財報。而鑑於“雙十一”的銷售爆棚,最新季度財報環比數據可能並不樂觀,也可能成為趙薇夫婦減持阿里系股票的原因之一。 (上海證券報)

電影業上游再佈局:阿里巴巴染指視覺渲染製作

從目前票房前十的國產片來看,動畫大片、特效大片每年只能占到其中一至兩席。多年以來,中國電影完全的藝術化傾向到如今全球擁抱特效與動畫的浪潮,中間的市場空間無疑讓阿里巴巴等一眾IT巨頭倍感興奮。身為科技公司的巨頭跨界玩電影,馬雲的做法多少隱現著蘋果舊帥喬布斯的影子。

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在跨界電影產業的“打法”上獨樹一幟。繼此前推出“淘寶電影”和“娛樂寶”等極具互聯網+基因的影業產品後,阿里又將目光投向了電影製作前端中的特效板塊——視覺雲渲染。

4月28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雲對外公開表示,公司已與瑞雲科技達成戰略合作,搭建面向全球的視覺雲計算平台,目前,阿里雲、瑞雲科技共建的Render cloud已上線試運行,成為國內最大的雲渲染平台。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阿里雲計算本身的規模效應,結合瑞雲科技對於電影及特技行業的理解,能幫助電影公司在電影製作成本上迅速降低以呈現技術紅利。

據其介紹,雲渲染平台Render cloud可將影視渲染速度提升數千倍。以一部片長2小時的電影為例,傳統渲染速度或需要半年,Render cloud只需不到一周,並節省40%的成本。 “這意味著未來小型製作團隊也有望製作出好萊塢級別特效水平。”

“阿里巴巴對電影產業的投入先是通過淘寶電影佔領發行售票端,此後又通過娛樂寶佔領出品投融資端,而這次將目光投向了製作端的特效,說明阿里對電影產業的佈局正在越來越走向上游。”一位傳媒板塊分析師表示。

IT巨頭深入電影製作

身為科技公司的巨頭跨界玩電影,馬雲的做法多少隱現著蘋果舊帥喬布斯的影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球電影產業基本都是以實景拍攝,彼時離開蘋果後的喬布斯卻買下了皮克斯工作室,後者用渲染技術使其成為動畫電影製作板塊至關重要的一環。經過科技界的這一涉足,好萊塢也宣告進入電腦製作的時代。

據公開資料顯示:喬布斯時期的皮克斯公司第一部全部使用計算機製作的電影正是《玩具總動員》,該作品開啟了渲染特效技術的里程碑。 “從那個時候開始,全球票房的前十名中至少有8~9部都是電腦的特效或動畫大片。”瑞雲科技董事長梁幸堯表示。

“用特效技術生產大片”正成為當下電影投資的一股主流觀點。然而,從目前票房前十的國產片來看,動畫大片、特效大片每年只能占到其中一至兩席。多年以來,中國電影完全的藝術化傾向到如今全球擁抱特效與動畫的浪潮,中間的市場空間無疑讓阿里巴巴等一眾IT巨頭倍感興奮。

胡曉明表示,未來所有的電影都會用到渲染技術,特效與動畫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正因為技術能夠給電影行業帶來紅利,因而公司會快速推進。

電影業對於渲染技術的持重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據悉,彼時渲染技術的開山之作《玩具總動員》製作用了約100多台電腦集群進行參與,而在今年上映迪士尼的動畫大片《超能特戰隊》則使用了約2300台電腦集群全程參與。從1995年至今的20年中,這一規模已增長了20倍,計算量更至少成長了8萬倍。

“展望未來20年,單機的計算力至少還將再成長1000倍,雲計算設施的成長率可能還將超越這個速度。”梁幸堯指出。

據了解,目前瑞雲科技在高端影視渲染、電腦視覺技術等領域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70%,還覆蓋了包括北美、南美、印度、中東、歐洲等地區40多個國家1萬多家製作公司,如今在中國市場的排兵佈局也可看出其進一步拓展市場的野心。

技術流掀起全球併購戰

作為BAT大軍中最深入娛樂產業的一家,阿里巴巴已先後在電影上下游進行大量投資佈局。不過,涉及製作端的投入還是首例,而其對外賣點更多集中在成本的節省上。

梁幸堯直言:“行業內的公司現金流都非常緊張,因為公司要製作很長時間後才能交片並結款。特效公司原先在自有設施的投入上非常巨大,造成了大量資金積壓的經營困難。”

“公司會把這些服務器更大程度的規模化,使其可以24小時為電影公司、特效公司進行分佈式計算,最終達到規模效應。通過公共雲計算產生的成本只有原來成本的四五成。”胡曉明表示。

吸引技術購買方則是當務之急。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核心電影資產的阿里影業,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阿里影業首席執行官張強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阿里影業下一步會學習好萊塢IP系列大片的模式大量使用CGI技術,而這種技術製作幾乎將完全使用渲染特效。

張強表示,最近熱賣的《速7》就是一部“技術活”,好萊塢電影近幾年發展的動力都是源於科技創新。 “從皮克斯到卡梅隆的3D電影靠的是科技創新,而非個人。技術派導演在全球都十分走俏,這已是一個現實趨勢。”

“我們希望通過兩到三年的合作,能將瑞雲科技能夠成為全世界排名前三的雲渲染服務公司。”胡曉明表示。對於阿里巴巴而言,電影工業特效領域的硝煙才剛剛燃起,未來等待他們的不僅是國內同行的競爭,還有全球巨頭的較量。

事實上,在技術流的大勢所趨之下,全球的科技巨頭都開始對視覺雲計算領域進行收購、合併,以謀求進入這一有著高速成長預期的廣闊市場。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中,微軟收購了新西蘭云渲染和高性能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GreenButton;谷歌拿下了視覺特效渲染公司Zync;歐特克吞併了特效與動畫協同工作平台Shotgun Software;而Facebook與三星、索尼也在紛紛加大投入虛擬現實視覺終端。

阿里巴巴招聘廣告稱要像“蒼老師” 被批低級趣味

港媒稱,4月29日,阿里巴巴網站發布一則招聘信息,職位為“程序員鼓勵師”,要求“顏值對程序員有足夠震撼力”,“如蒼老師般德藝雙馨,胸懷天下,進可欺身壓海棠,退可提臂迎蛟龍”。該則招聘廣告發布後,被質疑性別歧視和炒作,目前已被刪除。阿里巴巴集團5月3日回應,“對任何為此感到不安的人致歉”。

據香港《明報》5月4日報導,這則招聘廣告中,關於職位要求的第一條是:“顏值對程序員有足夠震撼力,見面第一瞬間便激發程序員內心波瀾,滿滿的正能量。”其中舉例道:“你可以如蒼老師般德藝雙馨,胸懷天下,進可欺身壓海棠,退可提臂迎蛟龍;你可以是如宋慧喬般大家閨秀,天生麗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素顏傳說更讓無數程序員追捧不已;你也可以是個有著外星人顏值,作風天馬行空,言語中自成一派威嚴,激勵團隊有如駕馭獨孤九劍般的老頭。”其次,“程序員鼓勵師”要懂得讚美程序師,幫助程序師和其他同事溝通,負責每天早上叫醒程序員和工程師,為他們組織晨會;並在國外出差期間讚美當地的程序員。

負責贊程序員當人肉鬧鐘

廣告一經發出,就在網上引發爭議。有網友諷刺道:“阿里巴巴真是行業領導者,‘慰安婦’都考慮到了”。內地女權活躍人士李思磐表示,雖然廣告裡提到招聘的不一定是女性,也可以是“老頭”,但這則廣告公然使用性騷擾的語言,對程序員和鼓勵師雙方都不尊重。任職於阿里巴巴的“hunk”c 認為,“程序員鼓勵師”的招聘方式簡直低俗和惡趣味,物化女性,“完全不能想像這居然出自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公司。真的應該反省一下公司的文化建設了。”這則廣告在網上已被迅速刪除。

員工斥惡趣味物化女性

阿里巴巴集團發言人5月3日表示,廣告原意是希望透過幽默方式,招聘具創意的科技人才。 “我們已刪除相關招聘廣告,並對任何為此感到不安的人致歉。阿里巴巴集團一直致力於為所有員工提供平等機會和公平待遇。”

一年了 阿里和騰訊對中國電影產業到底做了什麼

去年6月,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在上海電影節預言,未來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一石激起千層浪,從此輿論將BAT牢牢地打上了顛覆者的標籤,任何有關互聯網+勢力入局電影業的消息,都難逃“顛覆”的定論。

在屬於“未來”的這一年裡,BAT的陰影黑壓壓地籠罩在傳統電影產業頭上,一方面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勢力在電影產業落下重子無數,另一方面如華誼兄弟、光線影業這些傳統電影企業又頻頻轉身熱情擁抱BAT的入局——大勢不可逆,BAT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幾乎已經可以連接一切的情況下,需要電影無論作為內容還是作為消費場景盡快融入自己的“天羅地網”。

那麼,BAT到底在這一年裡做了些什麼?他們能夠為中國電影做些什麼呢?他們真的是顛覆者嗎?

本文僅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做討論,原因在於在電影產業佈局方面,百度在各種跡像上都顯示出尚未完全發力。一方面百度去年出師不利,在百度有戲這款類似於娛樂寶的娛樂眾籌產品上摔在了《黃金時代》,隨後偃旗息鼓、養精蓄銳;而收購了糯米後,百度順勢將在線選座直接置入了手機百度內,並在去年年末奮力出擊電影票在線選座,但看上去尚未有顯著的成績,在這個市場後發的手機百度破局並不那麼容易;有消息稱,今年年初百度成立了影業部門,團隊與業務以原糯米為主,但至今該部門的方向和策略均尚不明朗。

過去這一年,阿里和騰訊都做了些什麼?

而阿里與騰訊不僅在各自的戰略邏輯和策略路徑上“春風得意馬蹄疾”,而且還多有交集,不僅有針鋒相對,也還有攜手同行。

阿里自2014年至今,產品層面有娛樂寶、淘寶電影、視覺雲誕生,所提供的服務分別指向了電影產業的融資、營銷、發行和後期製作,其中視覺雲的合作方瑞雲科技在2014年還是騰訊雲的全球合作夥伴,但時隔半年後,前者就在杭州與阿里緊緊牽手了。

在資本動作方面,阿里於去年年中完成了對文化中國的收購,並更名為阿里影業,阿里集團將其定位為“在文化產業佈局的戰略旗艦”。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前騰訊恰是文化中國的戰略投資者,於2011年10月購入了文化中國8%的股份。在阿里將文化中國收入囊中後,騰訊也只得黯然清場退出。

2014年11月,阿里與騰訊共同參與了華誼兄弟的定增,兩家巨頭分別齊頭並進地以8.08%的持股比例並列成為華誼兄弟的第二大股東。

2014年3月,阿里購入光線傳媒8.8%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2015年4月,阿里影業在集團平台架構的調整中收穫了娛樂寶和淘寶電影,並以8.3億元的價格購入廣州粵科軟件,在如火如荼的在線選座行業較之其他對手在縱深方向上收穫了一個重要戰略支點。

此外,阿里在去年還入股了優酷土豆、華數傳媒,在視頻和客廳電視領域均埋下伏筆。而阿里文學也在剛剛過去的4月成立,部署在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下,意圖上應是希望其成為IP的策源地,但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對應騰訊的防禦性策略。

與阿里步步為營的策略相比,騰訊戰略性的大動作只有三個:

第一個是2014年2月收購大眾點評20%股權,後者隨後亦加入到了在線選座的血戰裡;

第二個是2015年4月末,與萬達、文資華夏等共同向“微影時代”投資1.05億美元——與阿里持有淘寶電影和貓眼兩張在線選座牌的佈局十分相似;

第三個是2014年9月,騰訊互娛繼遊戲、動漫、文學之後正式成立影視事業部“騰訊電影+”,根據今年3月末騰訊互娛發布的計劃看,《洛克王國》全新大電影將於於今年暑期上映,《QQ炫舞》《屍兄》《QQ飛車》三部大電影將於明年上映,《擇天記》電視劇也將於明年播出——以上IP均源自騰訊互娛平台。

阿里巴巴和騰訊能夠為中國電影做什麼?

阿里巴巴的電商基因和騰訊的粉絲基因決定了兩者在電影產業謀局的方向。

阿里:電商基因決定其以服務產業為主

對於電商基因,阿里巴巴自己做了最好的描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生意難做的主要是中小企業,對於大企業來說反倒是在中小企業崛起後生意才會難做,電影行業亦是如此。儘管不生產商品,但為商業提供支撐性的服務,從而促進各個環節的交易,最終可以令整個商業流通順暢、便捷,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就有了與大企業同場競技的憑藉,而更加充分的競爭當然會是全行業的紅利,最終受益的則必然是用戶。

以此觀察,就不難理解阿里在這一年多來連續落子的意圖,卡位佈點的均是傳統電影產業過去薄弱的環節,特別是應以用戶思維為導向的發行、營銷——據悉,於冬對娛樂寶頗為推崇,從其賀歲檔兩部影片《爸爸的假期》和《澳門風雲2》均綁定娛樂寶即可見一斑,該產品一方面將過去的首周末票房預售包裝成了一個理財產品,另一方面以用戶思維為導向,緊緊圍繞這批有強烈嚐鮮動機的用戶進行定向的首周末票房營銷,並輔之以阿里的大數據分析更精準地幫助片方採取合理的營銷、宣傳策略,甚至是製片策略.

目前阿里在電影產業的佈局應還遠未完成,有一些連點成線的佈局已形成,但更豐富、更完備的面狀生態還只是隱約可見——這個生態不只是要能夠托出阿里影業這艘旗艦,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為成百上千的電影作品和電影企業提供全生態的服務——如果一個生態只是內部化的“為我所用”,那不過是上個世紀的壟斷企業們慣常的策略罷了,將外部交易內部化並形成在市場中的支配地位,看起來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最終會導致機構臃腫、管理成本倍增,恐龍級的企業通常都是這麼倒下的。

對於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有相當數量的有理想的中小電影企業在300億的產業規模下仍然舉步維艱,市場缺乏包容性、投資人不專業、發行機制粗糙、盈利模式單一等等,導致當下中國電影市場在產品層面上大量的劣幣驅逐良幣,國產爛片充斥的同時亦給了進口影片更大的市場空間。阿里若能以扶持中小電影企業為己任,以自有電商生態內的各平台為工具,為這些中小電影企業和獨立電影人們在產業鏈各環節上提供支持——更有活力和理想的中小電影企業與獨立電影人們或許能殺出一條血路,為電影行業帶來新的活力——至少帶來更多的優秀國產電影作品。

從支付寶衍生出的娛樂寶,從淘寶聚划算衍生出的淘寶電影,從阿里雲衍生出的視覺雲,下一個從阿里生態內衍生出來的服務電影產業的新產品/工具會是什麼呢?

騰訊:粉絲基因決定其成為明星IP策源地

虎嗅君此前撰文闡釋過騰訊的粉絲基因。社交+遊戲為騰訊沉澱了巨大的用戶數量,2014年全國網民總數是6.49億,而QQ用戶數是8.29億,微信用戶數是5億——騰訊的用戶規模用天量形容並不為過。

此外,騰訊因為其社交平台的巨大能量,成就了其遊戲平台成為國內最大的網絡遊戲社區。就娛樂行業的基因來說,騰訊可能是最適配的,娛樂行業的商業模式就是建基於規模化的粉絲之上的。

騰訊的遊戲、動漫、文學三大平台是一個巨大的IP寶藏,這是阿里和百度完全不具備的,即便阿里移動事業群有文學和遊戲,但都遠不及騰訊的遊戲和文學。騰訊擁有數量可觀的明星IP,或是從網絡文學而來,或是從原創動漫而來,或是從遊戲而來——2014年騰訊電影+成立,立即宣布了7部電影作品計劃,《鬥戰神》、《QQ飛車》、《天天酷跑》、《洛克王國》、《屍兄》、《QQ炫舞》和《藏寶圖》,除了《藏寶圖》莫言的文學原著之外,其他均來自騰訊遊戲和動漫平台。相形之下,阿里影業儘管簽約了周星馳、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四位大咖,在未來會有共計20部他們的作品由阿里影業出品,但至今對外正式宣布的影片僅有一部——王家衛監製的《擺渡人》。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騰訊並沒有像阿里那樣出手頻仍,而是更多的在內功修煉上運氣、用功——將騰訊互娛其他平台上的IP輸送給“騰訊電影+”,並開放IP給專業的製片公司,與之進行合作。騰訊手握的這些明星IP都是從騰訊的各個平台上逐漸長成的,而騰訊本身天量用戶的存在,使得它實際上在對外輸出這些IP的同時,也在輸出可觀的足以令任何一個合作方激動的粘附在IP上的粉絲規模——騰訊沒有自以為是地在產業鏈上各個出擊,而是緊緊圍繞自己的優勢資源和工具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於騰訊而言難能可貴,於電影行業而言則可因此受益良多。

原著形式為遊戲、動漫或文學的IP,其情節的離奇複雜、人物的豐滿多樣以及內涵意境的深遠宏大,對於90~120分鐘的電影創作來說,都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好萊塢的賣座系列片均取材於此,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取自漫畫,《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諜影重重》系列取自文學,《古墓麗影》系列、 《生化危機》系列取自遊戲。

毋庸置疑,電影一百餘年的歷史相比於文學和漫畫的歷史太過稚嫩,而電影在視覺效果和感官刺激上與遊戲相比亦是小巫見大巫,更重要的是電影編劇們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在中國,都面臨想像力枯竭的尷尬,因此依賴於外部IP的輸入已是兩大電影市場的共識,數百億的市場規模沒有足夠的產量支撐是不可持續的。

更為重要的是,騰訊的平台已經成為國內最活躍的創作市場,在創作者和作品巨大基數的規模下,充分競爭的創作環境是誕生好作品的基礎,而天量用戶的檢驗更令在如此艱困的競爭氛圍裡脫穎而出的作品極富含金量。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大量的電影片方不惜重金買下各種網絡文學IP的原因所在。

總結:與其恐慌顛覆,不如謀求合力

阿里和騰訊兩個大玩家都已在電影產業里布局試水,儘管外界都以“顛覆者”去勾勒兩位巨頭,但從目前兩家過去一年多的動作來看,既談不上具備制霸電影產業、端掉傳統電影人飯碗的內功修為,也談不上展現出了重建遊戲規則、主導電影產業的聲勢和主張。

當然,電影人所構建的電影秩序正在經歷“升級”,阿里用電商生態的平台為傳統電影產業引入了以用戶思維為導向的生產工具,而騰訊則是用其互娛平台為傳統電影產業前置了一個IP寶藏,並以自有平台對接外部合作方,提供IP變現/衍生的渠道和工具,騰訊為此還以“勇者大冒險”這個IP為實驗對象企圖對外證明騰訊全平台這一整套工具的可行性。

阿里和騰訊都遠不足以顛覆電影產業,從製片、發行到放映整個產業的秩序仍然在傳統電影企業過去搭建的框架內——王中軍此前就自信的宣稱“電影業十年後也不會是BAT最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阿里巴巴和騰訊都尚不足以收購行業內一線的電影企業亦可印證傳統電影企業仍然是產業的主導力量——但阿里、騰訊對電影行業的改造和助力確實正在發生。

就中國電影而言,一方面在遭遇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勢力的改造,另一方面在2017“大限”來臨的背景下亦愈發凸顯出自己的能力不足。能不能藉助互聯網勢力的工具和平台順勢補強自己,聯合新戰友在本土構建起中國電影的護城河,從而抵禦好萊塢兩年後的大規模入侵呢?

這比恐慌為BAT打工要更有積極意義,也於中國電影更有建設性價值。

基金買賣網

http://news.jjmmw.com/detail/987452/

Related Articles